人工智能永远差500年 【ps 2019】,这是一篇2015就曾经发布这新浪blog的老文章,奇怪的是,居然莫名其妙被加密了,幸亏还有当年其他blog的链接,参见文尾。 1984还早得很,人工智能连0.1版都没有,还属于黑暗期,前几天看到有个MIT的AI权威,也是怎么认为的,(sorry,链接没找到),反而是行外的人士信心无比,
这个AI高潮,五六十年代,IBM-pc刚出来时,闹过一段,现在,不过是历史再次重复吧,潮水,不过是一阵阵的,退潮只是时间早晚。
九十年代,日本最High的时候,也闹过一阵:第五代电脑、智能电脑时代、。。。。,
结果,是日本整个IT产业彻底崩盘,现在日本企业,自己都不好意思提
大数据的基础之一,数据分析,基本都是人工智能分析数据,
人工智能连0.1版都没有,还属于黑暗期,大数据也还是黑暗期,将大数据产业化,纯粹是扯蛋
比较而言,目前的核能研究,反而靠谱的多,差距永远是25年,AI人工智能,应该是永远差500年。 为什么是永远差500年?
个人认为,有两个基本因素:(一家之言,仅供参考)
::人的智慧和进化,属于生物学上的突变现象,而电脑是严格程序化、机械化的,这个不是随机变量,能够简单解决的。
::AI的母模板,采用谁,是电脑设计师本人,还是历史名人,希特勒和爱因斯坦的模型,肯定是不同的,发展的方向也是不同的。
当然,也可以采用混合型,大数据吗,找一百个、一千个、甚至十万个、一亿个人的性格,取中位数等等
不过到底采用多少个参数才行,这个是不靠谱的,100个参数,还是一千个,甚至十万个、百万个,
即使超算能够算的过来,这些参数的标准、选择也是问题,
不要说“善”、“恶”,这种“蛋蛋鸡鸡”无法量化,涉及基本哲学的问题
就连最简单的胖瘦标准,都没法确定,多少为胖,多少为瘦,150斤在中国是胖子,在欧美说不定可以当超模
而且,环肥燕瘦,到底是胖子取正数,还是瘦子取正数呢?
这个,貌似比五仁月饼更加难以判断?
人脑都解决不了的问题,电脑如何程序化? 不要说胖瘦问题是扯蛋?
大数据最成熟的领域,量化交易、高频交易,基础哲学就是混沌理论
而蝴蝶效应,是混沌理论的标志之一。 —
真心不看好大数据产业化,吃伟哥都没用
大数据,从零开始,一下子成为国家级产业项目
大数据的硬件基础是GPU、多核cpu,国内非常不靠谱,目前连486、z80都做不出,前几天天河二号不是爆出40%的负载事件.
软件,并行程序设计,全世界都刚起步,完全黑暗期, 大数据的核心是数据分析,基于人工智能、机器数据的智能化数据分析
说白了,就是AI人工智能技术,AI这块,美国从六七十年代起步,日本九十年代纳入国家战略
至今,美国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持续研究,超过了六十年,日本也超过了三十年,可是还是处于v0.1版,黑暗期
以国内目前的IT技术水准,零基础,想一下子超过别人几十年的研究,就是全体人员集体吃伟哥,也没有用,
赶英超美,理想是好的,现实真心太残酷
不要说大数据、AI人工智能,这些高大上的东西
就连最基本的linux,100%开源的,有全部源程序,国内真心能够看懂核心模块的专家,不会超过一百人
就连带军方背景、实力最强的麒麟系统,不过也就是ubuntu的汉化版而已 新核能源,中国至少是全球五强,国内才16个(??)试点,
大数据,要做,政府搞几家、甚至几十家企业就可以了,作为国家级项目,真心“亚历山大”
国内玩大数据,最好的是阿里淘宝,因为他们有源数据,
余额宝的收益,早期,不过是因为阿里数据源不开放、其他基金嫌麻烦,再加上互联网企业贴本吆喝、花钱买客户的传统,表面收益貌似蛮高。
等行业稳定下来,目前余额宝的收益,也和行业其他基金差不多, 至于所谓的提前半年,一年,根据阿里大数据,布局股市,获得70-80%的高额收益,这种案例纯是扯淡
从职业操守而言,不过是内幕交易,
完全不需要大数据,哪些三线城市、乡政府的官员,根据规划局的预案,强行拆迁买卖房产,收益比这个高N倍,百度一下案例大把 至于国内政府大数据的小九九,不过是:什么黑客帝国、1984之类的, 天河二号事件,虽然与技术无关,但反映出的问题是,相关产业链非常不靠谱。
如果当年,还是邓小平时代,讲银河作为国家核心产业扶持,也许,天河这块可以与核弹并驾,其他产业可能还是一清二白。
天河从银河开始,做了几十年,产业化还是这个水准,
大数据,从零开始,什么都没有,就作为国家级产业,凭什么? —
关于大数据、人工智能,普通人可以看看这几部电视剧 《机器之心》:高度人工智能的人形机器人警察 《疑犯追踪》:超级电脑、网络监控系统和人工智能
今年的电影《超能查派》,是南非《第九区》新锐导演的新作
从另外一个角度解析了人工智能模板的选择问题:死狗和活狗
在生存面前,无所谓善恶,
你能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吗?
凭什么?
你难道就是上帝?
即使你真的是上帝?
难道上帝比安拉更正确?更伟大? 其实,政府部门,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《24小时》
里面的pda、智能手机与管理中心、卫星数据的实时对接、无缝集成、人物追踪,特别是实时性方面,可能很多目前都未完全实现 看影视的最大好处就是,相关术语影像化,而且结合了大量社会化应用场景,非专业用户,易于理解,专业人员,也可借助发散思维,举一反三
【ps 2019】, 科研成果,AI人工智能是不是有效,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大规模投入应用,以及第三方验证:
zw-SDK智能平台,独创Log-AI-NET(基于逻辑的神经网络算法模型),是目前国内唯一工业级的人工智能项目,速度比采用GAN等同类字库项目,速度快2-3个数量级,差不多快一万倍。
(全部流程),无需人工干预,能够批量化、全自动生成“专家级”最终作品。从创意、设计、到ttf字库设计,所有环节全部数字化,可完美仿真人工手写书法,以及泼墨、飞白等传统书法的特殊效果。 对于只会用tf,torch搭架子的专家博士,请不要轻易否定blog的观点,show me the code。 技术团队,没有自己的项目,谈什么都是虚的。
这是一篇2015就曾经发布这新浪blog的老文章,奇怪的是,居然莫名其妙被加密了,幸亏还有当年其他blog的链接,参见文尾。
|